不限

不限

刊名

标题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机构

首页 > 《中小学教育》 > 25年8期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化策略实践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化策略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8-18
/ 1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化策略实践

刘国令  张鑫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实验小学   443500

摘要: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教学方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思维能力。然而当前实践中存在分组随意、任务模糊、评价单一等问题,导致合作效率偏低。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例,从科学分组、任务设计、过程指导、多元评价四个维度提出优化策略,旨在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新课标;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一、 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三会”核心素养目标,强调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落实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促进学生在互动中深化知识理解。然而,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常呈现“形式化”倾向:讨论流于表面、部分学生“搭便车”缺乏参与、任务设计与教学目标脱节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探索契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的小组合作优化策略,对提升课堂效率、落实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常见问题

() 分组机制不科学,参与度失衡

部分教师仅依据座位就近分组,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风格及性格差异。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若小组内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普遍较弱,易导致讨论停滞;若能力强的学生主导话语权,则会抑制其他成员表达意愿,使合作沦为“个别展示”。

() 任务设计模糊,目标导向不明

任务是驱动合作的引擎。但部分教师仅笼统布置“讨论一下这道题”,未明确具体步骤与目标。如在“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中,若不细化“剪拼操作”、“数据记录”、“规律总结”等子任务,小组易陷入无序争论,难以达成有效共识。

() 教师指导缺位,过程调控不足

合作过程中,教师若仅扮演“旁观者”角色,忽视学生的思维障碍,将导致合作低效。例如在“鸡兔同笼”问题讨论中,学生若因难以理解“假设法”而陷入困境,教师若不及时介入引导,小组可能放弃探究,转而寻求答案。

() 评价维度单一,重结果轻过程

多数课堂评价仅聚焦“是否得出正确答案”,忽视了学生在合作中沟通、倾听、互助等过程性表现。此种评价导向易使学生仅关注结果,弱化了合作过程对综合能力培养的价值。

三、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化策略

() 科学分组:构建“异质互补”的合作单元

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综合考量学生的数学基础、思维特点、性格特质进行分组(每组4-6人),确保组内成员特质(如逻辑型、表达型、动手型、细致型)互补。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中,可引导逻辑型学生主导公式推导,动手型学生操作学具拼接,表达型学生负责思路总结,细致型学生核查计算,实现角色协同增效。分组后需明确“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监督员”等角色职责,并定期轮换,保障每位学生的参与机会。如在“统计与概率”单元,角色轮换有助于学生完整体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汇报的全过程,提升综合素养。

() 精准设题:设计“阶梯式”合作任务

任务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并分解为“基础层—提升层—拓展层”三级阶梯。基础层侧重知识理解(如“用自己的话解释公倍数概念”);提升层聚焦应用实践(如“运用公倍数知识解决‘铺地砖’问题”);拓展层指向思维创新(如“探究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关系”)。以“小数加减法”教学为例,可设计任务链:① 独立计算“3.2+1.5”并思考“小数点对齐”原理;② 小组讨论整数与小数加减法的异同;③ 合作设计并解答一道“生活中的小数加减法问题”。阶梯式任务为不同水平学生提供参与空间,有效避免“优等生话语垄断”。

() 动态指导:把握“介入”与“放手”的平衡

教师需在合作中扮演“引导者”角色,通过“观察—判断—介入”三步法实施调控。当小组因思路分歧停滞时,可抛出启发性问题(如在“圆的周长”探究中,若学生纠结于测量方法,可提示“能否尝试用绳子绕圈测量?”);当发现错误思路时,避免直接否定,引导自查(如“你们算出的周长直径比约为3.8,其他组多在3.1-3.2之间,建议复核测量”)。同时,应赋予学生“试错权”。例如在“简易方程”教学中,允许小组分别用“算术法”和“方程法”解决同一问题,通过对比自主感悟方程的优势,其效果优于直接讲授。

() 多元评价:构建“过程+结果”的评价体系

实施“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三维评价,内容涵盖“合作态度”(倾听、分享意愿)、“参与深度”(提出有效思路)、“任务完成度”(目标达成情况)、“创新点”(独特方法或见解)。可设计“合作学习评价表”作为工具,例如:

 

评价维度

等级(1-5

具体表现示例

合作态度

★★★★★

认真倾听,主动分享观点

任务达成

★★★★☆

完成基础层和提升层任务

创新贡献

★★★☆☆

提出1个有价值的新想法

评价结果可转化为“小组积分”,用于兑换“课堂展示优先权”等激励措施,增强合作动力。

四、 实践成效与反思

在本校四年级开展的对比实验中,采用上述优化策略的班级(实验班)在“数学合作能力测评”中的平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班(高出12.3分)。85%的实验班学生表示“喜欢小组合作学习”,比例较对照班提升40%。实践表明,科学实施小组合作能有效促进学生在“说数学”、“做数学”、“用数学”中深化理解,培养核心素养。但需注意:合作学习并非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如需精确定义的概念知识仍需教师引导);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合作时长宜控制在10分钟内,并与独立思考交替进行。

五、结论

优化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确保每位学生成为积极的合作者、思考者和表达者”。通过实施科学分组、精准设题、动态指导、多元评价等策略,可有效破解“形式化合作”困境,推动课堂从“教师主导”向“生生深度互动”转型,真正实现“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共成长”,为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宁.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常见问题与对策[J]. 中小学教育,202308):36-38.

[3] 王建军.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21.

 

 


冀ICP备2025105562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50133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新出发石第0076号

版权所有 ©2025 期刊网(qikanzazhi.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