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

不限

刊名

标题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机构

首页 > 《中小学教育》 > 25年8期 > 润泽心灵 助力成长

润泽心灵 助力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8-18
/ 1

润泽心灵  助力成长

李金洋 范银芳

江苏省丹阳市访仙中心小学  212321

摘要:

我校以“立美育人、以美润心”理念推进润心工作,针对教师认识不足、家校协同薄弱、模式单一等问题,采取“培训+激励”唤醒教师育人自觉,构建家校社联动机制,打造多学科渗透的课程体系,并借阅读、艺术、实践等活动润泽心灵。通过专业师资建设、动态跟踪、多元评价与文化建设,推动润心从“任务”升华为“使命”,为学生终身发展护航。

关键词:润心教育 家校协同 课程融合 师资专业 文化育人

正文:

在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润心工作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校秉持着 “立美育人,润心 教育理念,全力开展润心作。但在工作中也存在不少现实问题,这里就如何顺利打通润心工作最后一公里,谈谈我们的实践思考

一、问题情境:润心之路的挑战与困境

(一)教师思想认识不足,润心成效大打折扣

一些教师对润心工作缺乏清晰的概念和应有的认识,觉得与教学工作相比,润心工作属于软任务。因而在工作中缺少主动性,将润心工作视为一项额外的任务,虽然进行润心工作也只是完成任务式的,活动形式单调、内容浮于表面,有“重教书、轻育人”倾向。有的教师在安排主题班会时,只是照本宣科地宣读内容,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引导,因而学生缺乏参与的热情。再者,由于面临受导学生人数过多,重点关爱学生人数过多的现状,导师往往只为完成任务,走流程走形式而不“走心”,使得润心效果大打折扣

(二)家校合作缺乏深度,协同机制完善

家校合力的润心工作要求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心理和品格的成长护航。但实际上,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产生了壁垒。一方面,一些家长并不了解学校所做的润心工作,不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品格及心理引导,不能给予相应配合。另一方面,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不密切,不能进行深入交流。学校与家长的互动多以召开家长会的形式为主,学校作为润心教育的主要阐释者,单方面地将有关心理品行教育的内容和相关课程安排告知家长。家长难以给予切实有效的互动,对学校润心工作的认同度和参与感有限,家校协同育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三)工作模式存在局限,育人效能受到限制

传统的润心工作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往往过度依赖定期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或举办讲座,形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远远不能契合不同性格、家庭背景以及成长经历的学生们多样化的心理需求。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就像用同一把钥匙开所有的锁,注定无法打开每一位学生的心门。

二、解决路径:多管齐下,突破瓶颈

(一)加强导师培训,唤醒育人自觉

为改变教师的思想,学校采用培训的形式,邀请专家、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专题报告,宣讲润心工作的目的、内涵、实施途径。通过开展校本研讨交流活动,宣讲优秀润心工作案例,让教师们相互交流、学习借鉴。此外,我校把润心工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列出工作标准,激励教师积极参与。通过这些举措,教师们对润心工作有了深刻的了解,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丰富润心教育的形式,不断创润心教育的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育人深度不断拓展,润心成效大大提升。

(二)家校合作,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学校努力完善家校沟通渠道,除了开展家长会、家访外,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及时将润心工作的内容及成果向家长进行宣传,让家长及时了解润心工作情况,共享家庭教育资讯,宣传家庭教育的经验。开展家长开放日,请家长们走进学校,参与各项润心活动,如亲子运动会、跳蚤市场、研学活动等,了解、体验润心工作,进而理解和支持学校工作。成立家长委员会,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邀请有心理咨询特长的家长为学生心理健康讲座邀请有艺术特长的家长指导学生艺术活动让家校沟通更为密切,家校联系协同机制进一步健全。

(三)完善工作体系,丰富润心课程

学校科学地制定润心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内容、程序,确立起完备的润心工作体系。课程架构上,学校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之外,还将润心教育课程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形成了立体的、全面的润心课程体系。此外,学校还举办了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话剧表演”“阅读编报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实践活动、研学活动、读书活动等穿插在校园生活之中,让学生获得了体验、感悟、成长。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认知神经心理学家戴维▪刘易斯的研究报告显示:坚持阅读习惯能够有效缓解焦虑情绪,降低心率。每天花上6分钟去阅读,就能将压力水平显著下降68%。因此,学校每天都会利用午间和课后服务时间,精心组织学生进行读书活动,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放松身心。   

(四)建立激励机制,强化评价导向

我们出台了润心工作激励办法,将润心工作效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对于润心成效突出的教师予以表彰和嘉奖;进一步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对润心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改进,鼓励教师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鼓励教师开展润心课题研究、搭建教师展示交流平台;进一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更加注重学生心理健康、道德品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引导教师树立正确教育质量观。

三、思考建议:持续优化,展望未来

(一)理念重构:从任务使命的价值唤醒

教师是润心工作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观念和态度决定着润心工作的开展程度。学校应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让教师认识到润心工作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把润心教育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只有教师真正转变教育观念,认同润心工作,将润心工作“任务”意识提升至“使命”意识时,才能不断推动润心工作深度实施。

(二)能力再造:打造支持性专业师资队伍

专业的师资队伍是润心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借助校外教研联盟途径,在心理课程建设及危机干预等层面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建立“一生一档”动态跟踪机制,将心理辅导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定期安排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开展多层次、梯队式培养另外,建立相应的评价与激励制度,将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纳入教师绩效考评,开展专题评优与表彰,调动教师参与润心工作的积极性,形成“既能教书,又育心的专业素养。

(三)机制创新:构建教育生态治理模式

润心工作是系统工程。学校应制定科学的工作计划及评估标准,做好各部门和人员职责分工,加强工作组织、协调与督导。同时应创建一套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表扬润心工作突出的教师并予以奖励,激励教师工作热情与创新活力。此外,学校还需注重协同治理平台打造,可创建跨学科润心教育教研共同体”,实现教育干预精准施策;创建家校社心理服务联盟”,创设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等。

(四)文化重塑:营造教育意义共同体

润心工作,文化为魂。我们将文化建设融入润心之中,挖掘传承本地优秀文化,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通过文化的孵化、感染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为润心工作提供文化养分。并且加强和社区、媒体等合作,共同打造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用文化重塑凝聚共识,营造温馨和谐的教育共同体,教育成为一场温暖的生命共修。

润心育人不是百米短跑,而是陪伴终身的马拉松打通润心工作 “最后一公里”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愿我们共同守望每颗心灵破土的力量,让教育真正成为向美而行的遇见。

 


冀ICP备2025105562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50133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新出发石第0076号

版权所有 ©2025 期刊网(qikanzazhi.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