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

不限

刊名

标题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机构

首页 > 《中小学教育》 > 25年8期 > 初中文言文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教学设计 ——以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为例

初中文言文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教学设计 ——以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8-18
/ 1


初中文言文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教学设计

——以部编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为例

侯雪莹

通化县同德实验学校    134000

语文课程兼具文学性和工具性,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尤其在初中文言文中包括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具有语言美、思想美、价值美等特点,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应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和文化宽度。本文以部编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言文作为教学案例,来阐述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一、教学案例背景

部编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是明代文学家宋濂为同乡后辈马生写的一篇赠序。作者宋濂和高启、刘基被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受到明朝皇帝朱元璋的重视,并被聘为太子朱标的老师。这篇文言文创作于洪武十一年,正是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召从家乡浦江到应天府接受皇上召见。在等待召见的前一天晚上同乡马生前来拜访,宋濂送给了马生这篇赠序作为回礼。在这篇文言文中宋濂写出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学习态度,用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对我们后世学习也有很激励和启发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熟练阅读并理解全文,掌握这篇课文的实词和虚词用法。这篇文章思路清淅,围绕“嗜学”这一中心词展开分析,引导学生从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朗读贯穿全文,把握语文节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把握中心观点,理解作者情感。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学习古人专心学习、刻苦自励的学习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这篇文言文,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语言美、思想美和情感美,深刻体会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促使学生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和创新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出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段话,揭示苦难对于有志向的人而言并非是坏事,只要善于将各种苦难化为动力,苦难就会成为走向成功的基石,由此导入新课《送东阳马生序》

设计意图:利用孟子的名言让学生认识到从古今,成功都需要经历困难和挫折的磨练,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失去信心,而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教师由此名言,引导学生正视学习中的困难、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二)整体感知

1.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介绍作者。

先由学生介绍,之后教师补充。作者宋濂是明朝时期的开国文臣,有名的文学家。曾经担任明朝翰林院编修、太子讲经老师等,官至翰林院学士,年老辞官后因为孙子宋慎犯罪被连累,在流放途中病死。著作有《宋学士集》,对后代影响深远。

2. 本文题材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也就是“赠言”的意思。开始于唐代,属于文人之间离别赠言的一种形式,表达离别之情或者某种思想,主要用来阐明作者观点,与现代的议论文和散文性质类似。

3. 朗读全文,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

例如,在文中描写了舍友光彩照人的服装和装饰,与自己求学期间朴素的着装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说明自己精神上的富足超越了物质上的追求。这段话采用排比和对比的方式体现了文言文的语言之美,含义之深,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抽查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在自主预习中对课文的感知能力,解释“赠序”让学生对本篇文章的题材特点进行了解,在朗读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美。

(三)深入研读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全文内容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新词,学生自主学习并结合全文理解含义。嗜学、懈怠、叩问、绮绣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并翻译文句

教师出示重点字词和短语,小组内进行交流,理解这些字词和短语含义。

余幼时即嗜学   弗之怠   硕师   未尝稍有辞色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学生结合上下文含义理解这些词语和短语,让学生通过与现代文相比体会文言文特点,语言精炼内涵却很丰富。这些内容用于现在学习和生活中仍然适用,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自己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引发学生对学习进行深刻反思。

3. 结合以下问题总结课文中心,体会作者情感

(1)这篇文中作者时如何描写自己学习时的艰难的?从原文中找出关键词语和句字进行回答。

(2)作者为什么对前来拜访自己的东阳马生写的“序”里写出自己求学时的艰苦条件?其目的是什么?

(3)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作者求学时的情境。

(4)对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概括。

(5)通过本文学习,你学到了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说出自己对以上问题的见解。教师结合学生讨论交流进行要点提示。

问题(1),对照作者求学过程的艰难和专心学习进行分析。

问题(2),从作者对东阳马生毫不隐瞒得谈自己求学经历,可以理解作者是想以亲身经历激励同乡后辈的学习热情,其目的是告诉对方,只要潜心学习就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厚积薄发,坚定自我目标,这样才能越挫越勇,终能立于不败之地。比如,作者由于家贫只有借书抄录、求学期间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虚心学习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后辈学习的榜样。

问题(3),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有两个方面,勤奋和艰苦是互相联系的,只有主观上勤奋,其他一切困难都能克服,这是寒门学子成功的根本原因。

问题(4),这篇课文通过作者描写自己年轻求学时的艰难和学习刻苦的经历,与当时其他学生的优越条件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个人主观努力,而不是外在条件。借此机会鼓励青年人要珍惜良好的学习环境,专心学习,学有所成。

问题(5),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要感与接受并通过自身努力解决困难,激发预期奋斗、坚定信心的决心。

设计意图:教师提供问题支架,引领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本文内容进行理解,学习本文利用“记叙、描写、议论”三结合的写作方式。对照作者宋濂的求学经历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拓展延伸

结合本文内容,引导学生选择一句具有激励人心的话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写下自己选择这句话语的原因,小组内相互交流学习。

(五)小结作业

1.完成“拓展延伸”的写作练习。

2.背诵课文。

3.课外阅读《王冕读书》《黄生借书说》等文言文,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教学效果

(一)达到了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达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渗透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通过学习这篇文言文,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语言魅力和思想情感,促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产生热爱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促使学生学习古人专心学习、刻苦自励的学习精神。

五、教学反思

由于《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言文内容较长,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在教学之前我设计了自主预习,让学生自行了解这篇文章得写作背景,这样在课堂上通过抽查可以加强学生对写作背景得了解,为接下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在讲解课文时,采用了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多媒体展示法、对比教学法等多种方法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并翻译这篇课文,总结课文得中心思想。在最后设计了“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以选择“座右铭”的方式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深化学生对文章主题的解读,借此机会加强学生学习宋濂勤奋刻苦学习的精神。

虽然本文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教学环节不够细致,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活动创设生动的课堂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今后,教师在教学要不断优化设计,引导学生对文章中心进行把握,体会作者思想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并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冀ICP备2025105562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50133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新出发石第0076号

版权所有 ©2025 期刊网(qikanzazhi.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