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

不限

刊名

标题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机构

首页 > 《中小学教育》 > 25年8期 > 初中美术教学中中国画笔墨情趣体验的实践探索

初中美术教学中中国画笔墨情趣体验的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8-18
/ 1

 

初中美术教学中中国画笔墨情趣体验的实践探索

陈月红

北京市平谷区农业中关村学校   101200

摘要:初中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中国画笔墨情趣至关重要。本文以学期末中国画作品展为导向,通过生活场景照片转化为画作、融入现代构成知识等创新实践,凸显线条与墨色变化,激发学生兴趣与创造力,提升艺术素养,让作品更具时代感与创新性。

 

关键词:初中美术;中国画;笔墨情趣;实践探索

 

中国画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沉淀,承载着民族精神与审美追求。在初中美术教学阶段,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笔墨情趣,不仅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侧重技法传授,忽视学生兴趣培养与主体性发挥,且教学内容缺乏现代构成知识,导致学生作品形式单一、缺乏时代感与创新性。此,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有效路径,以激发学生兴趣,推动创作出更具现代感与创新性的作品。

 

、以作品展为目标,激发学习动力

(一)目标设定:点亮学习“灯塔”

学期末的中国画作品展犹如为学生搭建的学习“灯塔”。提前公布作品展的主题、要求与评选标准,能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激发内在学习动力与创作热情,促使其更主动地投入学习与创作。

 

(二)实施过程与成效

学期初,向学生详细介绍作品展信息。主题丰富多样,如“自然之美——探寻大自然的笔墨诗韵”“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国画的创新表达”等。作品尺寸要求依学生年龄与创作难度设定,评选标准涵盖笔墨运用、创意表达、构图美感等方面。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作品展目标学习创作。随着学期推进,学生逐渐明确创作方向,不断改进完善作品。最终,作品展上学生作品风格各异、创意十足,充分证明了目标设定对学习动力的激发作用。

 

、生活场景示范,转化照片为作品

(一)搭建生活与艺术的“桥梁”

生活中的每个场景都蕴含着美感与艺术灵感。将学生熟悉的照片转化为中国画作品,能搭建起生活与艺术的“桥梁”。通过示范观察照片内容,思考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主体、背景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对内容进行筛选,并思考如何用线条、墨色进行表现,让学生感受线条与墨色变化带来的艺术效果,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二)具体教学方法与策略

精心挑选照片:挑选校园风景、静物、自然风光等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场景照片,激发学生创作兴趣与灵感。

深入分析照片元素:和学生一起分析照片中的事物的特点,内容的取舍、概括;观察墨色变化,思考如何用笔墨表现画面的层次。

现场示范创作过程:展示起笔、运笔、收笔技巧,以及如何用线条勾勒物体轮廓形态,用墨色深浅变化表现物体质感空间感,强调笔墨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学生实践与个性化指导:学生根据示范和自己的理解选择照片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决问题,鼓励大胆尝试创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效果与反思

通过将照片转化为中国画作品,学生对中国画的线条和墨色有了更深入理解,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但部分学生过于注重细节还原,忽略笔墨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对此,后续教学应加强引导,让学生理解笔墨的抽象性和表现性,鼓励在尊重生活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

 

、融入构成知识进行创作显现代

(一)个性化创作与现代构成知识的“交融”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兴趣爱好和审美倾向。在构成创作中,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学习目标为主,融入个人喜好,激发创作热情和潜能。同时,引入重复、叠加、组合等现代构成知识,通过块面安排和墨色变化,创造具有个性和现代感的作品。

 

(二)构成知识在国画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重复构成:重复使用相同笔墨元素或形象,能增强画面节奏感和统一感。如绘制建筑时,重复勾勒建筑的形态,用相同笔墨技法表现其结构。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中重复事物,启发运用到国画创作中,营造韵律美。

叠加构成:将不同形象或笔墨层次相互重叠,产生丰富视觉效果。在国画里,利用墨色干湿、浓淡变化叠加,表现物体立体感和空间感。如绘制山峦时,先淡墨勾勒轮廓,再浓墨叠加皴擦,表现山石质感层次。示范不同叠加方式效果,让学生尝试创造富有深度和变化的画面。

组合构成:将多个元素按一定规律和审美原则组合,形成完整画面。学生可根据主题和创意,将不同形象、笔墨块面组合。如以“四季”为主题创作时,将代表春夏秋冬的景物组合在一幅画中,通过合理布局和笔墨搭配,展现四季变化特色。引导学生分析元素关系,运用对比、协调手法组合,使画面丰富和谐。

(三)教学实施步骤与要点

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向学生详细讲解重复、叠加、组合等构成知识概念和应用方法,通过展示现代艺术作品和优秀国画案例,分析构成知识运用,让学生感受其对作品现代感的提升作用。

确定创作主题:引导学生根据喜好确定创作主题,如动物、花卉、人物、风景等。主题应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以便学生发挥想象力,结合构成知识创作。

草图设计与构成规划:学生确定主题后,先进行草图设计。设计过程中,思考如何运用构成知识安排画面元素。教师指导学生多次修改草图,优化构成方案,使画面更具现代感和艺术性。

创作实践与指导:学生根据草图进行创作实践。创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笔墨,尝试不同表现手法和技巧,将构成知识融入国画创作。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解决创作问题。

作品展示与交流:完成创作后,组织学生作品展示和交流活动。让学生介绍创作思路、构成知识运用以及创作体会和收获。通过交流和评价,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提高创作水平和对构成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

(四)教学成果与启示

国画创作中融入现代构成知识后,学生创作出许多富有个性和现代感的作品。这些作品既展现了中国画笔墨情趣,又融入了学生个人情感、审美观念和现代构成理念。学生对中国画兴趣更浓厚,学习积极性提高,培养了创新思维和现代艺术感知能力。

这启示我们在今后教学中,应更注重将现代艺术理念与传统国画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创作空间和发展平台。可引入更多现代艺术元素和表现手法,拓宽学生艺术视野。鼓励学生关注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将现实生活与艺术创作紧密联系,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探索中国画笔墨情趣的体验实践,是一项充满挑战与意义的工作。通过以作品展为目标、生活场景示范、构成创作等创新教学方法,学生在笔墨运用上更加娴熟,在创意表达上更加大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也更加深厚。

教学探索永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引入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创新理念,让学生在初中美术学习中更好地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出更多具有艺术素养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冀ICP备2025105562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50133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新出发石第0076号

版权所有 ©2025 期刊网(qikanzazhi.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