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

不限

刊名

标题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机构

首页 > 《教学与研究》 > 25年8期 > 跨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路径重构

跨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路径重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8-18
/ 1

跨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路径重构
艾雪

唐山市第五十四中学 063000

摘要:本文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出发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局限,提出在跨学科融合视角下重构古诗词教学的新路径通过对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的分析,结合历史、地理、美术、音乐等学科内容探讨如何通过多学科联动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与综合素养,进而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文章旨在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跨学科融合、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教学策略

引言: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古诗词教学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更是文化传承与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理解深度不足等在此背景下探索跨学科融合的教学路径,成为提升古诗词教学实效的重要方向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重背诵轻理解

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普遍存在重背诵、轻理解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考试为导向,强调学生对诗句的机械记忆和默写能力,忽视了对诗词内涵、情感表达以及艺术特色的深入解析学生虽然能够熟练背诵大量诗词,却难以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思想情感与文化价值这种教学倾向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层次的文学鉴赏能力,也削弱了古诗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目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讲授—背诵—练习”模式为主,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互动性与创新性教师多采用逐句讲解的方式,课堂节奏固定,教学手段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多媒体资源、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方式较少融入课堂,导致教学形式枯燥,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难以形成主动探究和深度学习的习惯

(三)学生兴趣不高,参与度低

由于古诗词语言凝练、用典较多,与现代语言表达存在较大差异,初中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加之课堂教学方式枯燥,学生普遍对古诗词缺乏兴趣,甚至产生畏难情绪课堂上学生参与度较低,缺乏主动发言、讨论和表达的机会,导致学习过程缺乏互动与交流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影响了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制约了其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不利于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二、跨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与历史学科融合:借助历史背景深化诗词理解

古诗词创作往往与特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将历史知识融入古诗词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诗词内容与作者情感通过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与社会风貌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诗词的深层含义,增强历史与文学的双重认知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春望》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唐朝“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探讨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系列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动荡不安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组织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了解杜甫的生活经历及其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课堂上还可以安排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诗的理解,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分析其背后的情感

(二)与地理学科融合:借助地域文化拓展诗词视野

许多古诗词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与地理风貌,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将地理知识融入古诗词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提升文化认同感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理知识来加深学生对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先引导学生查阅地图,了解王维出使的具体路线及沿途经过的主要地形地貌特征然后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边塞地区的自然景观,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生动的空间概念接下来教师可以布置一项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的地理知识绘制一幅王维出使的路线图并标注重要的地理标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考虑地理位置的关系,还要思考这些地理元素如何影响了王维的旅途体验和他的诗歌创作

(三)与美术学科融合:借助绘画艺术提升审美感知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与画面感,与美术学科具有天然的契合点通过引导学生将诗词内容转化为绘画作品能加深对诗词意境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等诗句绘制出自己心中的江南山水图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需要理解诗句中的色彩、构图与意境,从而实现文学与美术的双向互动课堂上可举办小型画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提升课堂参与度

(四)与音乐学科融合:借助旋律节奏增强诗词记忆

古诗词本身具有强烈的音乐性,讲究平仄押韵,节奏感强将音乐元素引入古诗词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诗词节奏的感知,还能通过吟唱方式提升记忆效果,激发学习兴趣在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苏轼词的现代改编歌曲引导学生感受词句的韵律美随后组织学生尝试为诗词配乐演唱,进行简单的填词创作这种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诗词内容

结论: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教学不应局限于语文课堂的单一维度面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探索跨学科融合的教学路径通过与历史、地理、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有机融合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审美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跨学科融合将成为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袁旦.基于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植物意象教学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4.

[2] 冯春萍.跨学科视角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Modern Education Exploration, 2024, 5(4).

[3] 齐宣伯.跨学科视角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汉字文化, 2025(3):138-140.

[4] 孙诗弦,李欣.跨学科视域下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流行音乐中的古诗词"校本课程为例[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 2023(9):24-25.

[5] 孙敏.多学科融合视角下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2(12):4.

 


冀ICP备2025105562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50133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新出发石第0076号

版权所有 ©2025 期刊网(qikanzazhi.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