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初中班主任德育渗透策略实践探索
李红梅
广元市昭化区虎跳初级中学 628000
摘要:本文聚焦当前初中德育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深入剖析了德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方法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家校协同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基于学生心理发展的班主任德育渗透策略,包括尊重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引导、创设情境增强情感体验、构建平等师生关系促进心理认同、利用关键期强化习惯养成以及整合资源实现协同育人,文章强调班主任应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将德育自然融入日常管理与教育活动中,提升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研究表明关注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是优化初中德育工作的关键路径。
关键词:初中德育;心理发展;班主任;渗透策略;情感教育
引言: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价值观、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随着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学生面临的价值冲突和心理压力不断增多,传统的说教式德育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育人要求,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和学生思想引导的重要责任人,其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直接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然而当前初中德育仍存在诸多问题,需从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出发探索更具渗透性、体验性和实效性的德育路径,本文旨在分析初中德育现状,并提出基于学生心理发展的班主任德育渗透策略,为提升德育质量提供实践参考。
一、初中德育现状
(一)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吸引力
当前部分学校的德育内容仍停留在抽象的道德说教层面,如单纯强调“热爱祖国”“遵守纪律”等宏大命题,而未能充分结合初中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现实困惑,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的道德规范往往与他们在家庭、网络、同伴交往中遇到的具体情境脱节,导致德育内容显得空洞、遥远,难以引发情感共鸣,比如面对同学间的矛盾、网络欺凌、学业压力等真实问题学生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价值判断依据,而学校德育却未能及时提供指导,使得德育流于形式,学生被动接受却难以内化为行为准则,德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德育方法以灌输为主,忽视学生主体性
许多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仍习惯于采用“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模式,通过班会课、纪律训导等方式进行道德规训,缺乏互动与对话,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初中学生逐渐增强的独立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学生在被动接受中缺乏参与感和体验感,难以真正理解道德行为的意义,更无法在真实情境中自主做出道德选择,长此以往削弱了德育的感染力,还可能造成学生“知行分离”,即口头上认同道德规范,行为上却难以践行,德育效果难以持久。
(三)德育缺乏系统性与连续性,碎片化严重
初中德育工作常常呈现“运动式”或“应急式”特点,如仅在重大节日、突发事件后集中开展主题教育,缺乏长期、系统的规划,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多关注纪律、成绩等显性指标,而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情感需求和价值观发展关注不足,德育活动零散、随机,未能形成贯穿三年初中生活的递进式培养体系,比如初一侧重行为规范,初二关注青春期心理,初三聚焦升学压力,但各阶段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导致德育内容割裂,难以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体系,影响了学生道德品质的持续发展。
二、基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初中班主任德育渗透策略
(一)尊重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德育引导
初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个性差异显著,班主任应摒弃“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基于心理学中的个体发展理论关注学生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成长背景和心理需求实施差异化德育引导,比如对于内向敏感的学生应避免公开批评,采用私下谈心、书信交流等方式建立信任;对于外向冲动的学生可通过赋予班级责任、组织团队活动等方式引导其将精力转化为积极行为。
(二)创设真实情境,增强道德情感体验
根据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初中生的道德判断正从“他律”向“自律”过渡,情感体验在道德内化中起着关键作用,班主任应善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如模拟“校园欺凌如何应对”“考试作弊的抉择”等两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冲突中思考、在体验中感悟,比如在班级管理中可设立“班级议事会”,让学生参与制定班规、处理纠纷,在实践中理解规则的意义与公平的价值,这种沉浸式德育提升了学生的共情能力与道德判断力,也使道德规范从外部约束转化为内在认同。
(三)构建平等师生关系,促进心理认同与价值内化
初中生渴望被尊重、被理解,传统的“权威型”师生关系容易引发对抗,班主任应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学理念建立民主、平等、支持性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他人”,通过日常交流、心理辅导、成长陪伴等方式倾听学生心声,回应情感需求,在信任基础上进行价值引导,比如当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不急于批评,而是先了解其动机与情绪背景,帮助其分析行为后果,共同寻找改进方案,这种“理解—共情—引导”的德育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安全的心理环境中反思自我,实现道德认知与行为的协调统一。
(四)把握心理关键期,强化行为习惯养成
初中阶段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尤其是初一和初三两个转折阶段,班主任应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抓住入学适应期和升学准备期等关键节点系统设计行为规范训练和意志品质培养,比如在初一入学阶段,通过“新生适应周”“班级公约共创”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和集体归属感;在初三面临升学压力时开展“时间管理”“挫折应对”等主题班会,培养责任感与抗压能力,通过持续的行为训练与正向强化将道德要求转化为稳定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心理与行为基础。
结论:
初中德育工作必须正视当前存在的内容脱离、方法单一、系统性不足和协同乏力等问题,班主任作为德育实施的关键角色,应深刻把握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与需求,将德育从“外在规训”转向“内在生长”,通过尊重个体差异、创设体验情境、构建平等关系、把握关键期和整合育人资源等策略实现德育的科学渗透与情感共鸣,唯有将心理学原理融入日常教育实践,才能真正提升德育的针对性与生命力,促进学生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李佳俊.基于初中生心理波动的班主任德育策略探究[J].新智慧, 2024(3):43-45.
[2] 张艳花.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困境与对策探究[J].成才之路, 2023(8):129-132.
[3] 贡保加.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创新策略探讨[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五).2023.
[4] 梁金满.为心灵护航,为梦想扬帆——浅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策略[J].虹, 2023(5):0050-0052.
版权所有 ©2025 期刊网(qikanzazhi.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