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路径探索
石彩虹
遂川正人红军小学 343900
摘要:本文聚焦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的路径,精准把握课程标准、多元开发与整合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以及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等策略,实现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道德品质、法治意识与文化自信,为小学德育教育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路径;德育教育
引言: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治意识的重要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法治思想和人文精神,将其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能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实际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融入形式单一、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等,所以,探索有效的融入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意蕴
1.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价值追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能让学生在学习的初期就接触到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礼义廉耻,道家哲学中的自然和谐,以及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等,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比如在学习传统节日相关内容时,学生可以了解春节、中秋节等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深化道德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如《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读物,讲述历史故事、寓言典故,传递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美德,将这些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可以使道德教育更加生动具体,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比如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引导学生懂得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谦让的品质;解读“卧冰求鲤”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培育法治观念
虽然传统文化中无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概念,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思想萌芽,如儒家的“礼治”思想强调秩序与规范,道家的“无为而治”倡导自然法则,将传统文化与法治教育相结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解读法治的演变,让学生理解法治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也是中华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比如在讲解法律规范时,引入《尚书》中的“罪疑惟轻,功疑惟重”思想,让学生了解公正、公平的法治精神,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增强其对法律的尊重与信仰。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路径探索
(一)精准把握课程标准,确立融入要点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指明了方向,分学段对相关教育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应深入研读课程标准,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在教材中精准挖掘契合点,比如在低年级可结合“入学教育”主题,融入传统礼仪文化,模拟古代入学仪式,让学生了解拱手礼、作揖礼等传统礼仪,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人际交往规范;中年级的“我们的衣食之源”一课,能引入悠久的农耕文化、二十四节气知识,让学生参与种植活动,观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与勤劳;高年级的“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中,则可融入“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外交思想,介绍古代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历史事件,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与文化胸怀。
(二)多元开发与整合,精选融入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应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以经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识、艺术与特色技能、科技成就、文化遗产等为载体,构建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体系,在资源选择时,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增强文化的亲近感,比如在讲解传统美德时,引入“黄香温席”“子路负米”等生动的事例,让学生深刻领悟孝道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在生活中践行孝道的意识,同时要考虑不同学段的学情差异,同一主题选取不同层次和角度的素材,实现教学内容的螺旋式上升,如在学习诚信主题时,低年级可以“狼来了”的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诚信的概念;中年级可以结合《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诚信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高年级则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现代社会中的诚信问题,如网络诚信、商业诚信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1.故事讲述法
故事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如“孔融让梨”“卧冰求鲤”“凿壁偷光”等,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故事中感受传统美德,但不能仅停留在讲故事的表面,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背后的道德内涵,将故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对道德观念的理解与内化,比如在讲述“凿壁偷光”的故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匡衡勤奋好学的精神,鼓励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情境教学法
创设生动的传统文化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化魅力,比如模拟古代的传统节日庆典,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参与其中,体验节日习俗,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学习“团团圆圆过中秋”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中秋赏月”的情境,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中展现一幅“月圆中秋”的图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活动,在情境中自由交流、共赏圆月,聊聊自己家乡的中秋习俗,为增强情境的真实性,教师还可以给每个小组发一盒月饼让其品尝,让学生真正走进中秋佳节,在课堂中体验到中秋节浓厚的文化氛围。
3.活动体验法
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如书法、绘画、剪纸、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比如在“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系列与民间艺术紧密相关的实践活动,邀请当地的民间艺术传承人进入校园,开展民间艺术工作坊,教授学生制作简单的皮影道具、体验京剧脸谱的绘制、学习秧歌的基本舞步等,同时组织学生参观民间艺术展览或博物馆,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民间艺术品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此外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一种民间艺术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收集资料、制作展示板、编排小剧目等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结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深化道德教育、培育法治观念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融入形式单一、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高等问题,精准把握课程标准、多元开发与整合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以及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等路径探索,可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文化自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进一步优化融入路径,提高教学质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赵运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4(6):94-94.
[2] 郭红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路径探究[J]. 2024(27):82-84.
版权所有 ©2025 期刊网(qikanzazhi.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