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策略研究
李雅昕
鹰潭市第四小学 335001
摘要:阅读素养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发展和文化积淀。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分析了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意义,剖析了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重形式轻理解”“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从文本解读、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三个维度提出具体策略,旨在为提升小学生阅读素养提供实践参考,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食粮”。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素养;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阅读素养形成的关键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阅读素养不仅指“能读懂文字”,更包括理解文本内涵、提取关键信息、迁移运用知识、产生情感共鸣等综合能力。然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仍停留在“分段、概括段意、背诵中心思想”的传统模式,学生被训练成“答题机器”,却难以体会阅读的乐趣,更无法形成自主阅读能力。因此,探索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有效策略,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培养小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助力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汇、习得句式、感悟表达技巧,进而提升听说读写能力。例如,通过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学生不仅认识“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等词语,更能模仿“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这样的比喻句式,在自己的习作中灵活运用。大量优质阅读能让学生形成“语感”——这种对语言的直觉把握,比机械的语法知识更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
(二)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
阅读过程本质上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在阅读叙事类文本(如《司马光》)时,学生需要梳理情节发展的逻辑;阅读说明性文本(如《蜜蜂》)时,需要分析作者的实验步骤与结论;阅读诗歌(如《望庐山瀑布》)时,需要通过想象理解意境。这些过程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例如,阅读《羿射九日》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羿留下最后一个太阳?如果没有太阳会怎样?”,这种质疑与思考正是思维活跃的体现。
(三)培育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
优秀的文本是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通过阅读《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学生体会助人为乐的品格;阅读《祖先的摇篮》,感受对自然的敬畏;阅读《“诺曼底号”遇难记》,理解“责任与担当”。同时,文本的语言美(如《荷花》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结构美(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总分总的布局)、情感美(如《慈母情深》的母子深情),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四)评价方式片面,重结果轻过程
评价学生阅读能力时,多以“阅读理解题得分”为标准,忽视对阅读过程、阅读习惯的关注。例如,一位学生能准确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课后题,却对故事中的悲惨情节毫无共情;某学生喜欢反复读同一本童话,虽然“答题能力”没提升,却能复述细节、创编结局——这些情况在传统评价中无法体现,导致评价结果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阅读素养。
三、培养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深度解读文本,挖掘阅读素养生长点
教师首先要深入研读文本,找到文本中能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关键处”,包括语言亮点、思维节点、情感共鸣点等。
1. 聚焦语言,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通过朗读、比较、仿写等方式积累语言。例如,教学《秋天的雨》中“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时,可设计三步活动:一是朗读体会“扇哪扇哪”的节奏感,感受叶子的动态美;二是比较“扇走了夏天的炎热”与“带走了夏天的炎热”,体会“扇”字既符合“小扇子”的形象,又更具画面感;三是仿写“它把____给了____,像,哪____哪,”,让学生在运用中内化语言。
2. 激活思维,引导探究
针对文本中的“留白”和“矛盾点”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例如,教学《狐假虎威》时,在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后,提问:“老虎真的相信狐狸是老天爷派来的吗?如果老虎第二次遇到狐狸会怎样?”引导学生从“老虎的心理”“狐狸的表情”等细节中寻找线索,进行逻辑推理和创造性想象。这种探究不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3. 联结生活,深化体验
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产生情感共鸣。例如,教学《妈妈睡了》时,让学生回忆“妈妈累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再结合课文中“妈妈的呼吸那么沉”“眼角的纹”等细节,体会“母爱”的具体表现;学完后布置“为妈妈做一件事,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让阅读体验延伸到生活中,实现“读文”与“做人”的统一。
(二)创新教学方法,构建自主参与的阅读课堂
1. 采用“批注式阅读”,培养自主理解能力
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如圈点关键词、写下疑问、标注感受),让学生带着思考阅读。例如,阅读《掌声》时,学生可在“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旁批注“英子为什么犹豫?”;在“教室里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旁标注“这掌声里有鼓励”。教师通过展示学生的批注,组织讨论,让阅读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
2. 开展“角色体验”,深化情感理解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课本剧表演等方式,走进文本角色的内心。例如,教学《西门豹治邺》时,分组扮演西门豹、巫婆、老百姓,表演“破除迷信”的片段,学生在台词设计(如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时的语气)、动作表现(如老百姓从“害怕”到“明白”的表情变化)中,深刻理解西门豹的智慧和为民除害的精神,这种体验比单纯讲解更有感染力。
3. 组织“群书共读”,拓宽阅读视野
以教材文本为起点,推荐相关主题的课外书,开展比较阅读。例如,学了课文《童年的水墨画》(描写溪边、江上、林中的童年生活),推荐阅读金波的《我们去看海》、任溶溶的《我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人》等儿童诗集,让学生在“不同诗人笔下的童年”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同时开展“诗歌朗诵会”“我写童年小诗”等活动,让阅读与表达结合,提升综合素养。
四、结语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素养,是一个长期而细致的过程,需要教师从“应试导向”转向“素养导向”,在文本解读中挖掘育人价值,在教学方法上鼓励自主探究,在评价体系上关注全面发展。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在文字中感受世界的美好,形成独立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小学语文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路上的“引路人”,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翅膀”,陪伴他们飞向更广阔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李明.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素养培养策略[J]. 教育研究, 2020, 41(5): 78-85.
[2] 张华, 王芳.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J]. 小学语文教学, 2019(12): 45-49.
[3] 陈静. 小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的路径与方法探析[J]. 基础教育研究, 2021, 33(2): 112-118.
版权所有 ©2025 期刊网(qikanzazhi.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