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

不限

刊名

标题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机构

首页 > 《基础教育参考》 > 25年8期 > 全童分批入队背景下少先队队前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全童分批入队背景下少先队队前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8-18
/ 1


全童分批入队背景下少先队队前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石翠芳  
东莞市东城中海未来实验小学    523000

 

摘要:在新时代少先队组织建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全童分队”与“分批入队”成为少先队组织发展的重要原则与实践路径分批入队强调在充分开展队前教育的基础上,依据科学评价标准,分阶段、有步骤地吸收适龄儿童加入少先队,旨在增强少先队员的政治启蒙、组织认同和归属感本文围绕“分批入队”的核心理念深入探讨其内涵,重点分析在全童分批入队背景下如何系统构建少先队队前教育课程体系提升队前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为新时代少先队组织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分批入队;队前教育;课程体系;少先队

引言: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国少年先锋队作为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持续推进,少先队组织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2019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分批入队”,逐步改变“全童同时入队”的传统模式,推动少先队组织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少先队入队机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分批入队概述

分批入队是新时代少先队组织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其核心在于坚持“全童入队”的组织发展原则,即最终目标是让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加入少先队,但在入队过程中采取分阶段、分批次的方式进行,确保入队质量与教育效果这一机制的提出是对传统“全童同时入队”模式的优化与升级,旨在解决以往入队仪式化、教育浅表化、组织认同感不强等问题分批入队强调“教育充分、程序规范、执行细化”的总要求,要求学校少先队组织在入队前必须开展系统、深入的队前教育,使儿童充分了解少先队的历史、性质、宗旨、标志礼仪等基本知识,理解红领巾的象征意义,掌握基本的队礼、呼号等仪式规范,并在思想上产生对少先队组织的向往与认同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对儿童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集体意识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进行考察,达标一批、吸收一批,确保每一名新队员都是在充分准备、自愿申请、组织认可的前提下加入少先队这一过程体现了组织的严肃性与规范性,更突出了教育的渐进性与个体差异性,有助于激发儿童的内在动力,增强其作为少先队员的光荣感与责任感

二、全童分批入队背景下少先队队前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明确课程目标,突出政治启蒙与组织认同导向

在全童分批入队的背景下,构建队前教育课程体系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课程目标,确保教育方向的正确性与聚焦性队前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对67岁的学龄儿童进行初步的政治启蒙,帮助他们建立对中国共产党、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朴素情感和基本认知,为后续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奠定基础,所以课程目标的设定必须超越简单的知识传授和仪式训练,应聚焦于培养儿童对少先队组织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光荣感

课程应引导儿童理解“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成的”这一深刻内涵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对英雄的崇敬;通过讲述少先队的历史故事和先进队员事迹帮助儿童认识到少先队员的责任与使命;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和角色扮演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课程目标的设计还应体现阶段性与层次性,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引导他们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同明确的目标导向为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提供了依据,也为后续的评价与反馈提供了标准,确保队前教育始终围绕“为党育人”的核心使命展开

整合多元课程形态,构建丰富立体的教育内容体系

为有效实现队前教育的目标必须突破传统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积极整合“活动课程、空间课程、主题课程、仪式课程”等多种课程形态构建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验深刻的教育体系活动课程强调儿童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可以通过组织队前“学做小雷锋”“红领巾志愿服务”“红色故事会”“争章小达人”等活动让儿童在实践中学习少先队的知识与精神,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空间课程充分利用校园内外的物理与文化空间,营造浓厚的组织文化氛围,使儿童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主题课程围绕特定的教育主题,如“我爱我的祖国”“红领巾讲解员进课堂”“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等进行系统化的设计与实施,通过系列化的主题活动、专题讲座、项目式学习等方式深化儿童对某一主题的理解与感悟仪式课程聚焦于入队仪式本身,将其视为重要的教育契机,精心设计入队前的“期待仪式”、入队时的“庄严仪式”以及入队后的“巩固仪式”,通过规范的流程、庄重的氛围和情感的共鸣,强化儿童的组织归属感和身份认同

优化课程实施路径,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

队前教育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配合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并整合各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发挥主导作用,由少先队大队部牵头,联合学生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中队辅导员和学科教师共同制定课程计划,组织教学活动,确保课程的系统性与专业性应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通过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线上平台推送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分批入队的意义与要求,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将队前教育延伸至家庭生活还应主动链接社会资源,与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宫等建立合作关系,使队前教育更具开放性与实践性

完善课程评价机制,促进科学分批与持续激励

科学合理的多方评价机制是分批入队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保障,也是队前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应贯穿于整个队前教育过程,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的原则评价内容应全面覆盖儿童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集体意识、组织纪律等方面,避免仅以学习成绩或单一表现作为入队标准可以设计“队前教育成长记录袋”记录儿童在各项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评价过程应注重激励性与发展性,及时肯定儿童的点滴进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明确努力方向在分批入队的关键节点应组织由辅导员、家长代表、高年级少先队员代表大队委等组成的评审小组,依据既定的评价标准和程序对申请入队的儿童进行综合评议,确保入队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

结论

在全童分批入队的背景下,构建科学、系统、有效的少先队队前教育课程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分批入队的内涵提出应以明确的政治启蒙与组织认同为导向,整合活动、空间、主题、仪式等多元课程形态,优化家校社协同的实施路径,并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共同构建一个目标清晰、内容丰富、路径多元、评价科学的队前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徐晓岚.催生少年儿童分批入队光荣感的"四个行动"[J]。江苏教育. 2024(18):58-60.

[2] 单清春.张兴.少先队员光荣感教育探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1):0128-0131.

[3] 童怡澄.双减背景下少先队红色教育活动的校本化实践[J].华夏教师, 2023(3):11-13.

 


冀ICP备2025105562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50133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新出发石第0076号

版权所有 ©2025 期刊网(qikanzazhi.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