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

不限

刊名

标题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机构

首页 > 《教学与研究》 > 25年8期 > 数字化赋能下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优化实践研究

数字化赋能下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优化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8-18
/ 1


数字化赋能下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优化实践研究
旷怡
祁东县玉合街道中心学校  4216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时代趋势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其作业设计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习效能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传统的语文作业设计常面临形式单一、反馈滞后、个性化不足等问题本文旨在探讨数字化技术如何赋能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分析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场景与优势,提出优化作业设计的策略,以期实现作业的精准化、个性化、趣味化与高效化,最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赋能;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优化实践;核心素养

引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倡导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与学的方式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反馈学情的重要环节传统纸质作业模式在批改效率、反馈时效、资源拓展及个性化指导方面存在明显局限数字化技术的介入,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整合在线平台、智能工具、多媒体资源等,数字化赋能能够重构作业设计流程,使其更契合新时代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

、数字化赋能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优势

1. 资源丰富性与情境化  

数字化平台可整合海量的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优质资源,打破教材局限,将抽象的语言知识置于真实或模拟的生动情境中,比如学习古诗词时,可链接相关历史背景纪录片、名家朗诵音频、意境动画或虚拟现实场景,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时代氛围与诗人情感,阅读小说时,可嵌入影视片段、人物解说视频,增强形象理解,这种多模态资源的融合,拓展了学习边界,更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联想与共情,深化对语言内涵与文化意蕴的体悟。

2. 形式多元化与趣味性  

数字化技术使语文作业形式突破传统“抄写+背诵+习题”的单一模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且富有吸引力,可设计在线阅读打卡、语音朗读智能评测、互动式阅读闯关游戏、微写作接龙、数字故事创作(如使用PPTH5页面、短视频)等任务,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既能锻炼听说读写能力,又能发挥创意与技术素养,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满足了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需求,显著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让作业从“负担”变为“期待”。

3. 反馈即时性与精准化  

借助在线作业系统(如智慧课堂平台、学习APP),客观题可实现自动批改与即时反馈,学生能第一时间了解答题情况,及时纠正错误,教师则可快速掌握班级整体正确率、高频错题等数据,提升教学决策效率,对于主观题,教师可平台进行集中或移动批阅,辅以文字批注、语音点评、优秀范例展示等方式,增强反馈的生动性与指导性,系统还具备学习数据分析功能,能精准识别个体与群体的知识薄弱点和能力短板,为后续教学调整和个性化辅导提供科学依据。

、优化策略与实施建议

(一)明确目标,技术为用  

数字化是手段而非目的,其核心价值在于有效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而非追求技术的新颖或形式的花哨,在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中,必须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发展高阶思维品质、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为核心导向,技术的引入应建立在深入分析具体教学内容特点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科学甄别并选择适切的数字工具与平台,比如可利用语音识别技术辅助朗读训练,即时反馈发音准确性;借助在线协作平台开展作文互评,提升修改能力;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古诗文情境,增强沉浸式体验,在整个过程中,要坚决避免形式主义,杜绝“为技术而技术”的盲目应用,确保每一项数字化作业设计都紧扣语文本质,切实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最终实现技术赋能与语文学科育人目标的深度融合与有机统一。

(二)分层设计,尊重差异  

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偏好和发展节奏各不相同,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数字化作业设计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推动个性化学习的实现,教师可依托智慧教育平台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全面、动态地掌握学生在知识点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作业完成效率与学习行为特征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具有清晰梯度和多元路径的分层作业任务:为基础薄弱学生设置侧重基础知识巩固与基本技能训练的练习,帮助其建立学习信心、夯实语文根基;为中等水平学生提供具有一定综合性与应用性的拓展任务,促进知识迁移与能力提升;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开放性强、富有挑战性的探究性项目或跨学科主题任务,激发其思维潜能与创新意识,平台实现作业的智能分层推送与学生自主弹性选择,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落实“以学定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而有个性的发展,实现“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的教育目标。

(三)强化互动,注重生成  

数字化环境为构建互动式、参与式的作业生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撑与实践可能。应积极突破传统语文作业“教师单向布置—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反馈”的线性、封闭模式,转向强调协作、交流与共建的新型学习范式。教师可精心设计一系列促进互动的任务,如组织线上读书分享会、开展主题辩论赛、实施小组合作课题研究、进行作文互评与修改接力等。借助在线讨论区、即时通讯工具、共享文档编辑、音视频会议等数字平台功能,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跨越时空限制,展开持续、深入的对话与思维碰撞。这种多向互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促进知识的内化与重构,更能有效培养其批判性思维、清晰表达观点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应敏锐关注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观点、疑问、创意甚至争议,将这些生成性内容视为宝贵的、鲜活的教学资源,及时进行引导、提炼与深化,使作业过程真正成为知识共建与素养提升的动态旅程。

(四)关注数据,精准指导  

数字化平台在作业实施过程中能够自动、持续地采集大量过程性与结果性数据,如每道题的答题正确率、作业完成时长、错误类型分布、学习资源的点击与浏览频次、在线讨论的发言次数与内容质量、任务提交的修改迭代次数等,形成完整的“学习痕迹”图谱。教师应主动提升自身数据素养,掌握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学会科学解读这些数据背后所反映的学习行为与认知状态。通过数据可视化报表,教师不仅能快速识别班级层面的共性薄弱点,例如发现多数学生在“文言文虚词用法”上错误集中,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策略,强化重点讲解;也能精准洞察个体差异,如发现某学生长期在写作中存在逻辑混乱或词汇贫乏问题,进而实施个性化辅导与资源推送。这种基于真实数据的精准分析,使教学干预从依赖主观经验转向依靠客观证据,显著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有效推动了教学模式从传统的“经验型教学”向科学的“证据型教学”转变,真正实现了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理想,为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提供精准支持。

结论

数字化赋能为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优化开辟了广阔空间有效整合数字技术,能提升作业的趣味性与效率,更能深化学习体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入应用,作业设计将向更加智能化、个性化、情境化的方向迈进教师应主动拥抱变革,不断提升信息素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反思,让数字化真正成为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袁春,周宁.大数据赋能语文作业的精准设计与实施[J].安徽教育科研,2025(12):83-85 

[2]王智英.初中语文理解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3(11):119-122


冀ICP备2025105562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50133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新出发石第0076号

版权所有 ©2025 期刊网(qikanzazhi.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