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那把伞
邓国锋
广州市白云区新和学校 510550
摘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及心理,方能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初中生正是培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时间。本文根据初中学生存在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使大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以及获得一定的指导方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 重要性 问题 方法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今年的6月29日晚上,我校九年级的一同学家长给电话班主任说:明天孩子将不参加中考了,原因是这孩子害怕遇见同班的一些同学。听到这奇怪的理由,明天就中考了还来个临阵逃脱,不小的问题,当天晚上我与他的班主任,前往该同学家,进行了家访,一个多小时的聊天,让我觉得这孩子的心思其实很单纯,他只是觉得明天如果参加文化科考试,成绩不理想愧对自己的父母,特别是会让自己觉得把体育天赋化为泡影(这孩子的体育成绩很好,特别是足球踢得很好)
通过这件事,我觉得拥有健康的心理与拥有健康的身体一样重要,一个健康的心理能够使人显得沉着,在问题前面不会慌乱,让自己的头脑清晰。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经过学习以后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产生一定的生存技能同时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并且还拥有健康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在学习的黄金年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更加从容,让自己的以后的生活更加一帆风顺,面对问题时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这几年国家公布的相关数据看,有比较多的中小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国家层面也对这个问题相当重视,经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有些学校已经配上了专职的心理老师,但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完全的展开,这是个认识的问题,本文从一个德育工作者的角度去探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问题及解决的相关策略。
一、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现代教育不仅强调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全面发展,而且将健康的心理视为教育的基石。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摒弃不良习惯,摆脱负面情绪的影响,从而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二十大精神提出党和国家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初中阶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应对常见的心理挑战,培养他们成为更优秀的人才。当前,许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往往在家庭中受到过度宠爱,这可能导致他们形成自我中心、任性妄为的性格。心理健康教育应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纪律和博爱精神,从而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促进心理健康。这样,当他们步入社会时,就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至关重要。
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各不相同,他们的心理状况存在显著差异。适当的干预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助力他们成才。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可能是留守孩童,或者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感到孤独和寂寞,难以找到倾诉的对象。无法宣泄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理智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很有可能就会出现极端,不仅可能毁掉学业,还可能影响未来的发展,更有甚者是花一样的生命就此了结。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对出现问题的学生中,我们发现学生需要老师们的关注表扬、理解和帮助。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至关重要,通过学习让他们获得对情绪、问题的正确处理方式。
(三)网络信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冲击
信息化时代,网络上充满了形形式式的事件,这几年出现在我们前面用小刀划手的教学视频等,在这些信息面前,初中生无法分辩此类信息的真伪,并且受消极情绪的一感染,难免会做出冲动的事情。
二、我们遇到的问题
(一)师资的不均衡
就当前情况来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基本都是班主任、道德与法治老师兼任,甚至是其他老师挂一个名头。而这些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因为缺乏专业性的心理健康知识,所以往往就是根据自身经验进行辅导,没有理论上的支撑,进而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相对不专业的教学,在效果上很难让学生信服,甚至是照本宣科的教学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对心理健康知识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教育者的理念
在中考与高考这两条指挥棒的影响下,特别是上级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以成绩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的情况下,很多初中学校大都比较关注语数英等课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音乐以及劳动等则比较忽视。进而在具体教学中,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积极性,并且没能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即便有部分学校调查,往往也是流于的形式,而对于调查中出现的情况也没有具体的跟进,从而让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或许只是对数据分析,难以实现突破。
(三)教学技术的壁垒
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基本都是应用说教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一味地讲述一些大道理,一些空洞的理论,听起来是高大尚,实则学生听不懂,甚至是照搬教材,然后让学生做笔记和记忆,这种假大空的教学将很难让学生吸收[2]。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没有真实的案例让师生去分享,老师只是为了完成某一课程而进行上课,学生失去了对老师的信任,不亲其师,何来信其道,学生学习积极性严重不足,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家长的忌讳
发生在我们身边很多事例,不少同学或家长把心理健康问题当成一种“心理疾病”,比较“忌讳”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家长,对于心理健康的问题比较不易正视。例如,学校每年都会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可参与的学生不多积极,他们怕被别人说成“神经病”。
三、现阶段的对策
第一,转化师生的观念,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教师先行。师者,要自然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教育教学之中,在平时的教学、班会、活动中也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营造更好的心理环境。规律性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正确理性的面对情绪,在问题的处理方式上更加的理性,使自身拥有一个更健康的心理。
第二,强化学校的教育功能。在这几年的实际操作中,很多学校以展板的形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设置宣传长廊,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疾病”加以区分,比如我们学校举行的“心理游园”让学生在一周的活动中去倾诉,把自己的心声放在心理老师的信箱中,使学生在心理问题萌芽时能够主动地寻求帮助,积极寻找排解压力的解决途径,以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三,正确的引导学生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使学生在树立自身良好品德的同时知道该如何释放压力,如何面对挫折,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使其面对问题、面对挫折时能够冷静、正确地处理。
第四,重视家校联动。教育是社会、学校、家庭一起联动下方能完成的重任。学生的成长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任务,家庭与社会一起教育也十分重要。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构建完善长效的教育辅导机制,有些时候一个电话一次家访甚至可以改变一位学生的命运。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比如:在学校举行的家长会可以给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可以利用学校的家长课堂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培训。同时,给家长传达学生在校的心理情况,联合家长一起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心理教育硬件环境[3];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开展切合实际的亲子互动活动。通过家校教育,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以外的情况,引导家长配合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整合家庭学校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减少和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其健康成长。
第五,以人为本做好规划,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将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4]。
第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与社区青工委的共建,利用身边的资源提前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干预,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利红.论我国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J]. 祖国,2019( 03) : 224~ 225.
[2]郝变琴,王四玲.论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与调适 [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 04) 124~ 126.
[3]刘振霞.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科幻画报 2021.12 197~ 198
[4]孙佳佳.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对策研究[J]. 新智慧 2019 (31) 101~102
版权所有 ©2025 期刊网(qikanzazhi.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