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一年级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广西河池民族农业学校 陈江柳 546300
摘要:英语听说能力是中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与社会交往的重要技能,但当前中职一年级学生普遍存在“哑巴英语”现象,听说能力薄弱,本研究以某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新生为对象,采用行动研究法,“诊断—干预—评估—改进”的循环过程,探索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发现,学生主要存在词汇量不足、语音基础差、表达不自信、缺乏真实语境等问题,基于此,实施了情境化教学、任务驱动、小组合作、信息技术融合等干预措施,结果显示,学生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口语表达意愿增强,基本听说技能得到改善,研究认为,贴近生活的情境创设、低焦虑的表达环境与持续性的实践机会是提升中职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关键,本研究为中职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参考。
关键词:中职英语;听说能力;行动研究;情境教学;任务驱动;一年级
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与服务业发展,具备基本英语听说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更受市场青睐,中职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运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的能力,,中职一年级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薄弱,尤其是听说能力严重滞后,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侧重语法与阅读训练,缺乏口语实践机会,导致“听不懂、说不出”的困境,同时部分学生因基础差、怕出错而产生焦虑与自卑心理,不愿开口,所以如何有效提升中职一年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成为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聚焦课堂教学实践,持续反思与改进,探索适合中职生特点的听说教学路径,以期提升教学实效。
一、学生听说能力现状分析
1.听力理解障碍
前测显示,多数中职新生对自然语速的英语对话理解困难,尤其在面对连读、弱读、失去爆破等语音现象时极易“失聪”,他们常因关键实词(如动词、名词)不熟悉或语音辨识能力弱,无法准确捕捉句子核心信息,导致整体理解偏差或中断,部分学生习惯逐词翻译,缺乏上下文推测词义的能力,影响听力流畅性与效率。
2.口语表达受限
学生口语表达面临多重障碍:词汇量普遍不足,常用表达积累少,导致“有口难言”;基本句型掌握不牢,语法错误频发,影响表达准确性;语音语调不标准,发音含糊或中式口音明显,降低交流效果,更突出的是心理障碍,因怕出错被笑而羞于开口,课堂沉默现象普遍,严重缺乏表达自信与意愿。
3.语境意识薄弱
学生虽掌握部分单词与句型,但缺乏在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的能力,他们难以根据交际场合(如问路、购物、求职)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常出现语用失误,教学中脱离生活与职业场景的机械操练,使其语言学习碎片化,缺乏整体语境感知,导致“学用脱节”,无法实现有效沟通。
4.学习动机不足
访谈发现,部分学生认为英语与未来职业(如汽修、烹饪)关联不大,抱有“学了也用不上”的功利心态;另一些则因长期学习受挫,认定“英语太难,我学不会”,产生畏难与放弃心理,双重因素导致学习内驱力不足,课堂参与被动,缺乏主动练习听说的意愿与行动,影响能力发展。
二、教学干预策略与实施
基于现状分析,本研究实施了以下教学干预措施: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表达欲望
为提升中职一年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教师应围绕学生日常生活与未来职业发展设计贴近实际的教学主题,如“自我介绍”“校园生活”“点餐购物”“酒店接待”“简单工作沟通”等,使语言学习具有明确的实用价值,使用真实图片、短视频、实物道具、角色扮演服装等多媒体与实物资源,构建生动、可感的语言环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与参与感,比如在“餐厅点餐”单元中,可布置模拟餐厅场景,提供英文菜单、点餐本和餐具,让学生扮演顾客与服务员进行对话练习,这种情境化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在真实交际中的功能,激发其表达欲望,促使他们在模拟真实语境中自然运用语言,实现“在做中学”“在用中学”,提升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与学习兴趣。
(二)实施任务驱动,强化语言运用
任务型教学法强调以完成具体任务为目标,推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使用语言,在英语听说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具有明确目的、可操作性和成果产出的综合性任务,比如“小组合作绘制校园导览图并用英语进行口头介绍”“模拟酒店前台办理入住对话”“分组策划并录制一段欢迎新生的英文短视频”等,这些任务要求学生围绕特定主题进行信息交流、协作讨论与语言输出,促使他们为达成目标而主动查找词汇、组织语句、练习表达,任务的完成过程本身就是语言实践的过程,能提升听说技能,培养团队协作、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在任务中扮演引导者与支持者角色,提供必要语言支架,确保任务难度适中,让学生在挑战中获得成就感。
(三)开展小组合作,降低表达焦虑
中职学生普遍因英语基础薄弱和害怕出错而存在口语焦虑,不愿在全班面前开口,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两人一组或四人小组)是缓解这一心理障碍的有效策略,在小组内,学生面对的是熟悉的同学,心理压力较小,更容易放松并尝试表达,同伴之间可以相互鼓励、提示词汇、纠正发音,形成互助学习的氛围,教师应合理分组,兼顾不同水平学生,促进优势互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适时介入,提供语言支持与情感鼓励,及时给予积极反馈,反复的小组对话练习,学生在安全、支持的环境中逐步建立表达信心,敢于开口,乐于交流,打破“沉默壁垒”,提升口语流利度与交际意愿。
(四)融合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时空
现代信息技术为英语听说教学提供了丰富资源与灵活平台,教师可充分利用英语学习APP(如配音软件、口语测评工具)、在线视频资源(如动画短片、情景对话、TED-Ed青少年演讲)等,增强课堂趣味性与互动性,比如让学生为经典动画片段配音,既练语音语调,又提升表达趣味;使用具备AI评分功能的口语APP进行发音训练,获得即时反馈,课后可布置录音或短视频作业,学生在家反复练习后上传,教师在线点评,实现个性化指导,这种方式打破了课堂时空限制,增加了语言实践频率,满足了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同时技术手段提升学习的自主性与参与度,有效促进听说能力的持续发展。
三、研究成效与反思
经过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干预,后测数据显示,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的平均正确率提升了约25%,课堂口语活动的参与度显著提高,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如自我介绍、问路、点餐等基本日常对话任务,语言表达的流利度与自信心明显增强,学生访谈反馈普遍积极,认为情境化任务设计贴近生活,小组合作模式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敢说”“愿说”;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让课后练习更加有趣、便捷,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持续性,,研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英语基础极为薄弱的学生进步缓慢,仍存在词汇匮乏、表达障碍等问题,亟需更多个性化辅导与额外支持;部分任务设计难度未能精准匹配学生水平,导致个别学生因任务过难而产生挫败感,或因过易而缺乏挑战动力,此外现有教材内容与学生专业结合不够紧密,职业语境体现不足,所以未来教学应进一步探索分层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基础学生设定差异化目标与任务;开发贴近学生专业特点的校本听说资源,如汽修专业可增加车辆故障描述、服务接待对话等;加强英语教学与专业课程的协同,提升语言学习的职业导向性与实用性,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服务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
结论
本行动研究表明,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合作学习与技术融合等策略,能有效提升中职一年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关键在于为学生提供安全、真实、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机会,激发其内在动机,培养其交流信心,教师应持续反思教学实践,灵活调整策略,推动中职英语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真正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与职业需求。
参考文献
[1] 赵光丽.利用值日生报告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行动研究[J].小学语文, 2006(1):3.DOI:CNKI:SUN:JXZX.0.2006-01-032.
[2] 李珂,郭书法,甄长慧.基于认知风格差异的英语听说教学行动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6.DOI:CNKI:SUN:SXWJ.0.2016-02-015.
版权所有 ©2025 期刊网(qikanzazhi.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