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高段"传统文化+非遗手作"融合教学实践——以传统节日主题单元为例
曾文君
连江县浦口中心小学 350500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三至六年级)是学生文化认知深化的关键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手作项目融入传统节日主题单元教学,能有效实现语文知识学习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本文探讨“传统文化+非遗手作”融合教学的理论依据、实践路径与育人价值,研究表明,“读-品-做-展”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品味文化、动手实践、成果展示中,深化对传统节日内涵的理解,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审美创造素养,并在亲身实践中体悟工匠精神,坚定文化认同,实施该模式需注重目标整合、资源开发与跨学科协同,以提升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非遗手作;融合教学;传统节日
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中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和动手操作能力,正处于文化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民俗风情、伦理观念和审美意趣,当前的节日主题教学常停留在文本解读与知识传授层面,学生对文化的体验多为“旁观式”或“认知式”,缺乏深度参与和情感共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艺(非遗手作),如剪纸、泥塑、扎染、灯笼制作等,是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典型代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审美性和文化象征意义,将非遗手作项目有机融入传统节日主题单元教学,构建“读-品-做-展”一体化的融合教学模式,能有效打通语言学习与文化体验的壁垒,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协同发展,为传统文化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一、理论依据与融合价值
(一)理论依据
“传统文化+非遗手作”融合教学植根于具身认知、建构主义与核心素养理论,具身认知强调身体体验对认知的深化作用,学生动手制作将抽象文化转化为具身感悟;建构主义倡导在真实任务中主动建构知识,手作项目为跨学科知识整合与问题解决提供了实践情境;而语文核心素养所要求的“文化自信”与“审美创造”,恰能非遗手作的文化浸润与艺术实践得到有效培育,三者共同构成融合教学的坚实理论基础。
(二)融合价值
“传统文化+非遗手作”融合教学具有多维育人价值,学生在动手制作节日符号(如窗花、灯笼、香囊)的过程中,探究其寓意、工艺与历史,实现对文化从“知道”到“懂得”的深度理解,围绕手作项目开展的资料搜集、步骤讲解、日记撰写与作品评述等活动,极大丰富了语言实践场景,有效提升信息整合、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在模仿与创新传统纹样、色彩搭配的创作中,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与艺术创造力得到同步发展,同时,精细的制作过程涵养了耐心、专注的工匠精神,而亲手完成承载文化意义的作品,则能显著增强文化归属感与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传承与素养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融合教学实践路径
(一)目标整合,明确育人导向
以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天的脚步”为主题,实施“自然观察+创意表达”融合教学,首要任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系统性整合,确保育人导向清晰明确。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打破学科壁垒,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包括深入体会描写春天景物的课文情感、积累优美词句、学习有序观察与具体描写的方法——与自然认知的深层目标紧密融合。自然认知目标涵盖引导学生了解春季典型自然现象与动植物变化、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并亲身参与户外观察活动。同时还需设定明确的表达能力目标,即指导学生运用日记、图画、小诗等形式记录观察所得,切实发展其观察能力、语言组织与创意表达能力。这三维目标(语言、自然、表达)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支撑、协同发展,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确保教学活动既能夯实语文基础,又能激发探究兴趣,提升综合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综合育人价值。
(二)精选项目,匹配节日主题
精心选择与特定传统节日高度契合且适合中高年级学生能力的非遗手作项目,是确保融合教学顺利实施与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选择时需综合考量多重因素:首先是文化匹配度,项目应能直观体现该节日的核心文化符号与精神内涵,如春节的“辞旧迎新”与“吉祥祈福”可剪纸(窗花、福字)或年画制作来体现;其次是学生适切性,项目难度应符合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精细动作发展特点,确保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基本完成;再次是安全与可行性,所用工具(如安全剪刀、无毒颜料)和材料(如彩纸、布料、轻质黏土)必须安全可靠、易于获取且成本可控;最后是与语文文本的关联性,项目最好能与教材中的课文内容或拓展阅读材料形成呼应,比如元宵节可结合灯谜文化,制作结构相对简单的纸质灯笼;端午节可结合屈原的爱国情怀与驱邪避疫的民俗,制作寓意平安健康的香囊或象征团结的五彩绳;中秋节则可结合“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进行以月亮、玉兔为主题的泥塑或彩绘团扇,使手作成为连接文本阅读与文化体验的生动桥梁。
(三)构建“读-品-做-展”一体化教学模式
构建“读-品-做-展”一体化教学模式,形成闭环育人路径,“读”中启思,以教材节日文本为核心,拓展阅读相关故事、诗词与民俗资料,奠定文化认知基础;“品”中悟情,赏析文化符号、观看传承人纪录片、研讨艺术特色与寓意,品味文化精髓,激发实践动机;“做”中体验,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手作技法,动手制作节日作品,强调过程参与与个性创意,教师提供指导与支持;“展”中升华,组织作品展示交流,学生阐述创作理念与文化理解,多元评价分享成果、反思过程,深化对文化传承价值的认同,实现认知、情感与实践的螺旋上升。
结论
将“传统文化+非遗手作”融入小学语文中高段传统节日主题单元教学,是深化文化育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它超越了静态的知识传递,“做中学”的具身实践,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深度体验、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管在课时、资源、师资等方面存在挑战,但其在激发文化认同、发展综合素养方面的价值不可替代,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加强顶层设计与资源整合,优化教学模式,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利勇.浅析小学高段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内江科技, 2016, 37(6):2.DOI:CNKI:SUN:KJNJ.0.2016-06-099.
[2] 吴薇."教学案"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的实践尝试[J].当代教研论丛, 2014(A02):4.
版权所有 ©2025 期刊网(qikanzazhi.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