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童分批入队背景下少先队队前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
石翠芳
东莞市东城中海未来实验小学 523000
摘要:随着少先队组织改革的深入推进,全童分批入队政策的实施对队前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立足于分批入队的现实背景探讨少先队队前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实施策略,在原则层面强调政治性与儿童性相统一、发展性与阶段性相协调、实践性与趣味性相融合;在策略层面提出构建分层递进的内容体系、创新多元融合的实施路径、建立动态发展的评价机制、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校本课程建设提升队前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少先队组织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全童分批入队;少先队;队前教育
引言:全童分批入队是新时代少先队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增强队员光荣感与组织归属感,这一变革要求队前教育从短期“突击”转向常态化、系统化育人过程,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延伸与补充,以其灵活性与针对性成为提升队前教育实效的关键载体,开发契合校情、满足生需的校本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儿童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分批入队背景下队前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坚持政治性与儿童性相统一的原则
队前教育校本课程必须牢牢把握少先队组织的政治属性,将培养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作为根本目标,确保教育方向正确,必须深刻尊重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心理需求和兴趣爱好,避免成人化、抽象化的说教,应将政治要求转化为儿童可感、可知、可参与的具体内容与生动形式,通过情感熏陶和生活体验实现政治启蒙与儿童天性的有机融合,让教育过程既庄重又亲切,既体现组织要求又符合成长规律。
(二)坚持发展性与阶段性相协调的原则
课程开发需立足儿童长远发展,关注入队达标更注重持续培养其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与综合素养,必须正视分批入队带来的教育过程阶段性与儿童发展差异性,课程目标与内容应体现分层递进,适应不同批次儿童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状态,为首批入队者提供深化引领,为后续批次者提供补足支持与激励,确保教育过程具有弹性与包容性,使每个儿童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持续进步与成长。
(三)坚持实践性与趣味性相融合的原则
队前教育的本质在于知行合一,课程必须强调实践体验,引导儿童在动手操作、亲身参与和情境模拟中学习队知识、践行队要求、培养责任感,必须高度重视趣味性,契合儿童爱玩、好奇的天性,将教育内容巧妙融入游戏、竞赛、艺术表达等富有趣味的活动中,通过实践激发兴趣,借助趣味强化参与,联动大队委红领巾讲解员进课堂,使学习过程充满愉悦感与成就感,有效促进知识内化与行为外化,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二、全童分批入队背景下少先队队前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一)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课程内容体系
在全童分批入队的背景下,队前教育周期延长且对象呈现动态分层,校本课程内容必须打破传统零散、突击的模式,构建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分层递进体系,该体系应以少先队根本任务和入队基本标准为核心,围绕政治启蒙、组织认同、品德养成、能力培养四大维度,将“六知”“六会”“一做”等要求依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阶段进行科学分解与序列化设计,内容安排应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环巩固、螺旋上升的特点,形成清晰的知识链与能力链,针对不同批次儿童的发展节奏设定差异化的学习目标与达标路径,首批入队者要求全面掌握并熟练运用,后续批次者可设定分步达标、查漏补缺的弹性要求,这种体系既能保证教育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能适应分批入队的动态需求,为所有儿童提供明确、可行且富有挑战性的成长阶梯,确保教育过程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二)创新多元融合、寓教于乐的课程实施路径
为提升队前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校本课程实施必须突破单一课堂讲授的局限,探索多元融合、寓教于乐的创新路径,首要策略是实现学科融合,将队前教育目标有机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语文、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学中,使政治启蒙与知识学习、艺术熏陶、体能锻炼相互促进,要精心设计主题化、系列化的少先队实践活动,通过主题班队会、仪式教育、红领巾小社团、志愿服务等形式让儿童在真实参与中体验组织生活、践行行为规范,应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微课、动画、互动游戏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拓展线上学习与互动空间,注重创设情境与角色扮演,让儿童在模拟组织运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理解、锻炼能力,多元融合的实施路径能有效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使学习过程充满趣味与活力,实现育人目标的润物无声。
(三)建立动态发展、激励导向的课程评价机制
分批入队背景下的队前教育评价必须超越静态、终结性的合格判定,建立一套以促进儿童发展为核心的动态、激励性评价机制,该机制应强调过程性与发展性,综合运用观察记录、成长档案袋、作品展示、行为表现评估等多种方法全面、持续地记录儿童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行为习惯方面的进步轨迹,评价主体应多元化,涵盖教师、学生本人、同伴及家长,形成多维度反馈,评价结果应以描述性评语和具体反馈为主,突出肯定优点、鼓励进步、明确改进方向,核心是推行“小海贝多方评价”制度,将入队要求细化为小海贝入队成长手册,儿童通过努力达成目标即可达到入队标准,评价过程本身应成为激励儿童不断进步的“加油站”,尤其要关注未首批入队儿童的后续努力,及时给予“进步星”等正向激励,保护其自尊心与自信心,确保评价真正服务于全体儿童的健康成长。
(四)整合校内外优质、互补的教育资源
高质量的校本课程离不开丰富、优质教育资源的有力支撑,开发队前教育校本课程必须系统整合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互补性资源,构建开放共享的育人资源网络,校内层面要充分发挥大队辅导员的专业引领作用,组建跨学科教师协作团队,有效利用队室、宣传阵地、校园文化等物质与精神资源并挖掘本校历史传统、优秀人物等特色素材,校外层面需主动与社区、街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宫、博物馆等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开辟校外实践基地,拓宽教育空间与视野,要高度重视家庭资源的开发,通过家长学校、家校沟通平台等途径指导家长理解政策、配合教育,在家庭中培养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邀请“五老”人员、行业模范等担任校外辅导员,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通过系统整合实现校内外资源的优势互补与协同联动,为队前教育提供坚实、多元、立体的资源保障。
结论:
分批入队背景下开发科学有效的队前教育校本课程是提升少先队育人质量的必然要求,遵循基本原则,实施系统策略,构建内容分层、路径多元、评价激励、资源协同的课程体系能有效提升教育的针对性与吸引力,各校应立足实际,持续推进校本课程建设,为培养新时代少先队员、夯实组织基础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贾会娇 刘晓静 赵明明.基于全童入队现实下少先队光荣感的提升路径研究[J]. 2025.
[2] 齐珍.儿童社会化视角下越南胡志明少先队实践活动研究[D].河北大学,2024.
[3] 陈亦杨.全童入队背景下,如何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J].教育家, 2024(6):67-67.
版权所有 ©2025 期刊网(qikanzazhi.com.cn)